村晚
宋·雷震
草满池塘水满陂,山衔落日浸寒漪。
牧童归去横牛背,短笛无腔信口吹。
【译文】
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,
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,
苍山衔着落日,
一起把影子淹没在泛着寒意的水波中。
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悠然回家,
短笛随口吹奏着不成腔调的曲子。
【品读】
这是一首描绘乡村牧童生活的诗,诗中的牧童,仿佛是一位无忧无虑的仙子,在青山绿水间自由地游弋。他骑在牛背上,笛声悠扬,让人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悠然与自在。
牧童的生活,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,展现在我们眼前。他无需刻意去追寻什么,只需随心而动,便能收获满满的幸福。他的笛声,或许并不悠扬动听,但那份纯真与质朴,却足以打动人心。
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,我们或许早已遗忘了那份纯真与质朴。但在这首诗中,我们却得以重新找回。让我们放下心中的束缚,去追寻那份属于我们的牧童生活吧。
让我们在这首诗中,找寻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安详,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恩赐。让我们在牧童的笛声中,找寻那份纯真与质朴,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。
牧童的笛声,或许并不悠扬动听,但那份纯真与质朴,却足以打动人心。他的生活,或许并不富裕,但那份悠然与自在,却足以让人羡慕。
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,停下脚步,去欣赏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美好。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,找寻那份宁静与安详,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恩赐。
古代诗画中的牧童,大都有一个民间标配的法器—— 竹笛,好像不带着笛子出门,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出来放牛的。牛儿听不到牧童们信口瞎吹的笛声,就无法长成一头懂音乐的文艺牛,那是没有资格和其他牛交流互动的。这样细细品味,牧童的职业技能修炼,首要的应该不是让牛听懂人言,而是学会吹笛,成为卓越的竹笛演奏家,用才艺征服众牛,这样牛儿不仅吃得欢实,劳作时也会苦中作乐,跟着节奏不知疲倦地耕耘四海闲田。
雷震的这首《村晚》,描绘了仲夏时节的山村晚景图。图中再无他人,仅有一个牧童骑牛晚归,却把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激活了,画面充满喜感,真是“妙手为之”的佳作。唐诗和宋诗中很多写景之作,画面感十足,诗情也肆意荡漾。唐人的诗中有画,多为自然生发,不假雕饰;宋人的诗画情结,却多是有意创设,精心打磨。此诗就有斟酌推敲之用笔。
“草满池塘水满陂,山衔落日浸寒漪。”前两句写景,色彩丰富,炼字精妙,景中含情。首句中两个“满”字,一下子把读者的视线吸引到江南那芳草萋萋、池水盈盈的夏日池塘边,一派生机。“池塘”和“陂”(b ē i )同义复用,与两个“满”字连用,节奏感和韵律感极强。第二句中的“衔”是拟人手法,夕阳落在半山腰上,好像被大山衔在口中,化静为动,形象可感;“浸”字则生动地描绘出殷红的落日和青翠的苍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。“寒漪”却耐人寻味,水面上荡起微凉的涟漪,或许是诗人心头些许的失意?生活不总是充盈丰满,也偶有落寞清寒,所有的景致皆由心而发,难以言尽。
“牧童归去横牛背,短笛无腔信口吹。”后两句写人,牧童纯朴无邪、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令人向往。在青草池塘、落日苍山的背景中,一个横坐牛背、信口吹笛的牧童缓缓走来。这是怎样的自由自在、无忧无虑?活在自己的桃花源中,任世界喧哗,有牛儿、有短笛,便是幸福。在这幅有声有色、有景有情、有人有事的画作中,诗人聚焦池塘和牧童,把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期许寄寓其中。
这乡村的池塘、青山、夕阳,可曾是我们经常回望的风景?诗中的牧童,无疑是诗人梦境中的自己,少年已然归来,只叹无限晚风。
牧童们的小幸福——三年级古诗《村晚》品读
希望这次的修改更加符合您的要求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卓越优选(海南)科技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牧童们的小幸福——三年级古诗《村晚》品读 》